延川:打造群众说事平台 探索基层解纷新路
近年来,延安市延川县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搭建群众说事“餐厅”、编制说事能人“菜单”、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点送餐”服务,探索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新方法,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聚焦“一站式”解纷,积极搭建说事服务“餐厅”
按照“党建引领、集成创新”的思路,打造“一站式”群众说事室,“餐厅”式化解矛盾纠纷。县镇两级将群众说事、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法治宣传等基层社会治理业务统一归集到综治中心,设置“群众说事室”,实现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县级综治中心按照“常驻+轮驻+随驻”的方式,由政法机关、信访部门及法律援助中心干部常驻,国土、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教育、城管、人社等部门干部轮驻,其他部门干部随驻,实现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镇级综治中心按照“党委书记牵头抓总、政法委员统筹协调、综治专干固定坐班、政法干警支撑保障”的运行机制,保障实体化运行。村级设立“群众说事室”,由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常态化接待服务群众,实现群众说事有人听、遇事有人管。目前,全县共建立县镇村三级“群众说事室”186个,挖掘树立了“魏宏举说事室”“靳增民说事室”“小鲁说事室”等一批先进典型。
坚持“一盘棋”思路,精心编制解事能人“菜单”
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基层一线工作力量融合整合,重点将“三官一律”、镇村干部、乡贤能人、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纳入解事能人范围,根据每名解事能人的职业、特长、行业等进行分类,建立740人的县镇村三级解事能人“菜单”,群众有矛盾纠纷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查询和点选解事能人,提供解纷服务。此外,群众“点餐”的对象不限于现有“菜单”内的解事能人,只要群众推荐合理的人员,均可通过三级“群众说事室”协调对接,帮助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今年以来,解事能人线上点选量达4500余人次,线下接受群众法律政策咨询3600余人次,一大批矛盾纠纷通过“群众说事室”调处,得到及时化解。
搭建“双向式”通道,充分发挥“菜单”服务功能
“群众说事室”矛盾纠纷调处模式,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繁杂小事和纠纷问题,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将定分止争的主动权交给群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群众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可以自主选择信任的解事能人为其服务和调解;当本区域没有心仪的解事能人时,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本着“就近就便、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调配,定时定点为群众提供服务。例如,某建设公司在延水关镇抢修西气东输管线时,占用了村民李某某耕地,双方因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为尽快化解矛盾,企业通过镇党委向县综治中心提出“点餐”申请,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法院副院长和一名法官组成调解组,通过现场说法、解释政策、消除疑虑,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在开展“点餐”服务的同时,全县结合网格化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以周到及时的“送餐”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消除在萌芽状态。“群众说事室”矛盾纠纷调处模式推行以来,全县累计化解涉及工程项目、劳资债务、土地纠纷、损害赔偿等各方面矛盾纠纷1027件。
建立“常态化”机制,持续提升“菜单”运行实效
坚持守正创新理念,注重向基层学经验,向群众讨方法、向实践找路径,不断探索完善“群众说事室”矛盾纠纷调处模式运行机制。先后建立包括解事能人工作职责、说事受理范围、说事工作流程等内容的解事工作制度,配套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村镇县“菜单”逐级推送,村与村、镇与镇之间“菜单”共享。根据解事能人多元化的特点,采取分层次、差异化的方式组织专题培训,并通过微信推送、组织座谈等形式,围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积极开展交流研讨,不断提高解事能人的能力水平。结合平安建设年度考核,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县级“解事能手”,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切实增强解事能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研究制定解事能人调解(说事)补贴办法,对成功调处纠纷、有效化解矛盾的解事能人,按照“以卷为据、以案定补、分类定级、按年兑付”的原则给予适当补贴,助推“群众说事室”矛盾纠纷调处模式走上良性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