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坚持建机制 抓源头 促化解 着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走深走实
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现场会精神,按照市级“4+6”信访工作法治化制度体系部署,持续在建机制、抓源头、促化解三端发力,积极探索预防法治化新路径,着力提升基层源头预防和治理能力,推动信访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规范运行。
聚焦“三个坚持”,把稳工作方向。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市委、市政府将4件重点信访积案化解任务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将77件信访积案落实市级四大班子领导包抓推进,出台《预防化解信访矛盾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信访专项工作加减分办法》。改革市县两级复查复核机构,建立信访部门与政法和纪检监察机关常态化联络会商机制、与人大机关报告反馈机制,完善协商裁定、三项建议权运行等制度。坚持把源头治理作为基本方法。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把源头预防化解贯穿重大决策、行政执法、司法诉讼等全过程。充分发挥“五级五长”作用,每周更新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台账,实施清单管理,做到早掌握早化解。坚持把多元化解作为目标导向。坚持“优先调解、全程调解”,依托“说事堂”“拉事室”等平台将大量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全市现有各类人民调解组织3666个,2967个行政村(社区)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室,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实现了“人员下沉早,矛盾上行少”。
注重“三个结合”,创新工作特色。将红色革命传统与信访工作法治化相结合。始终牢记毛泽东、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榆林留下的优良革命传统,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推进信访法治化强势。通过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信访工作正能量。各基层组织广泛设立意见征集箱,建立评理会及“红黑榜”积分奖惩机制,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基层善治久治。将陕北文化生活与信访工作法治化相结合。针对陕北注重乡亲友邻舆论风评的“熟人文化”特点,动员经验丰富、群众信赖的乡贤能人等一批调解能手,通过家长里短群众互动“拉话”说、思想症结亲戚朋友“打帮”说、疑难问题调解能手“专门”说,兼顾法律、政策和人情,采取“研判取证、法律宣讲、双方陈述、现场调事、谈心谈话、达成协议”六步法开展议事说事,有效将7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普法宣传教育与信访工作法治化相结合。以大力宣传《信访工作条例》及推进信访法治化为重点,全市打造信访文化长廊60余个,开展主题活动7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0余万份,采取陕北说书、道情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依法信访理念深入人心,群众依法信访、理性维权的意识明显增强,信访秩序持续好转。
突出“三个建设”,深化工作成效。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聚焦“五化”“四到位”要求,修订完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成员单位定期会商制度、复查复核办法等9项制度,优化登记、受理、交办、送达、办理质量评查办法等5项流程,依法依规发放38种文书。协调公安、法院等重点部门出台本系统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实施方案,不断构建权责明晰的工作体系。改进信访统计、通报、考核办法,做到全流程跟踪、全链条管理。每月开展办理质量评查,累计对246件信访事项进行点对点通报,逐一落实整改责任,全市受理办理水平明显提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2023年11月绥德县满堂川镇被评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全市学习推广绥德满堂川“说事堂”邻里解纷工作法经验的实施方案》,推动预防法治化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4月全市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信访工作专题培训班在绥德县举办,市级重点涉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184个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及全市信访系统领导干部共计300余人参加,重点围绕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等课题进行学习培训、研讨交流,推动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阵地平台建设。重视基层基础,加快推进信访接待、调解、行政办理、诉讼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融入综治中心,目前已打造出榆阳区等一批高标准实体平台,实现了矛盾纠纷、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市、县(区)两级的智能化信息平台,补充完善智能判重、辅助决策、智能分析、考核预警等应用模块,年底前建成使用。探索推进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平台建设,联通法院、司法行政、信访部门数据,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全量掌握,促进上下贯通、左右协同,以信息化保障法治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