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协同发力 精准发力
全面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质效
延安市延川县聚焦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都依法推进,把握重点难点、优化制度机制,着力构建多部门协调联动、全链条精准发力的信访工作法治化运行体系,确保受理部门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解决,努力实现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加强整体联动,抓实源头预防。创新治理模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124”工作法,全县划定四级网格897个,全部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县级领导接访包案制度,2024年调处矛盾纠纷461件、化解信访积案12件。完善决策机制。将信访部门纳入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固定列席单位,参与全县重大政策事项决策。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等机制,2024年全县开展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8个,完成规范性文件审查28件。健全研判制度。县信联办每日发布信访动态、每周印发情况简报,县信访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全体会议,推进信访形势分析常态长效。县政法机关聚焦综治中心“信息汇聚、综合研判、指挥调度、法律服务、多元调处、督查督办”六大功能建设,统筹相关部门定期研判、集中会商,聚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规范业务流程,推进依法受理。规范登记录入。坚持来访必登,对群众通过写信、走访、网上投诉等形式反映的问题,详细登记信访人信息、主要事由等要素,及时、准确、规范录入信访信息系统。规范分类受理。严格厘清登记与受理,认真分析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有效甄别反映的事实与诉求,分清问题性质、管辖层级、是否受理,实现精准转送交办,防止简单以属地责任代替属事责任。规范分流处理。对已登记的信访事项,属初信初访的,及时转送交办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属重复信访事项的,对以往办理情况重新进行评查,并标记为“红色”进行重点跟踪督办;属“三个不予受理、两个不再受理”情形的,及时告知信访人有关规定,指导做好教育疏导、矛盾化解、帮扶救助等工作。
严格依法履职,提升办理质效。依法规范办理。压实首接首办责任,信访事项转送交办责任单位后,县信联办督促责任单位按期受理、依法按政策解决到位。2024年规范出具受理告知书396份,实时掌握事项办理进度,及时向信访人通报办理情况。推进实质解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职能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及时依法办理,实质解决问题。2024年调解处理信访事项276件、依法导入其他法定途径办理25件、行政三级办理95件,进一步打通信访“路线图”。及时就地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菜单式”矛盾调处模式,建立760余人的开放式说事能人“菜单”,让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说事人、和事佬,以周到及时的“送餐”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萌芽状态。2024年全县初信初访量显著下降,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强化工作导向,持续跟踪问效。强化督查督办。以纠治“四应四不”问题为切入点,强化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督查督办,发挥信访部门“三项建议”职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信访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出台《延川县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厘清权责、明确要求、夯实责任。精准问责问效。对标中央和省市两级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常态化开展信访业务规范化评查,定期分析信访事项办理质效,对玩忽职守、工作不力、措施敷衍、答无实质的,及时启动通报、约谈、追责程序。2024年累计约谈5个镇街和部门,依规依纪追责5人次。规范考评考核。坚持以“四应四不”问题作为衡量信访工作质效的重要指标,县委、县政府增加信访工作在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中的分值,由信访部门独立打分,信访工作考核权重更加突出,考核“指挥棒”导向更加鲜明。
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答疑解惑、举办知识竞赛、表演普法节目等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条例》和信访工作法治化宣传。2024年组织信访培训18场次、信访法治宣传6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规范信访行为。通过在接待场所悬挂流程图、公众号发布信访指南等方式,宣传推广信访“路线图”和“工作指南”,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让群众明白既有依法反映诉求的权利,也有遵守法律法规、服从依法处理的义务。维护信访秩序。对信访事项已经依法终结但仍不服的信访人,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有实际困难的,做好帮扶救助工作;对信访活动中实施违法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切实营造规范有序的信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