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现场会系列报道——
眉县:突出“三个坚持”全面构建新时代基层信访工作新格局
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全省信访系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将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条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强化“事要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条例》各项规定落地见效,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眉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信访工作条例》为准则,纵深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持续提高基层信访工作能力水平,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县域信访工作新局面。
坚持党管信访,上下联动抓落实,全面构建新时代信访工作体系。一是坚持书记带头。把信访工作列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每半年至少研究一次信访工作,主要领导带头接访下访、包抓疑难信访案件;镇街书记每周利用一天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接访下访约访、具体问题处置和信访群众回访”工作,并会同各村(社区)支部书记研究、处理信访问题,确保信访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压实镇街责任。把信访工作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考核“一票否决”等机制,压紧压实镇街属地管理责任。全覆盖建立镇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完善涉访涉稳等信息“三色预警”及“不过夜”报送制度,推动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三是部门协同发力。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系统抓、抓系统”,筛选行业系统重点信访事项,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对房地产、劳动社保、集资融资等专业性较强的信访问题,建立县级领导牵头,工作专班疏导化解机制,全面落实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责任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防稳结合抓落实,高效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是排查调处常态化。按照“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思路,建立“日碰头、周排查、月研判、季通报”制度,100余名正科级干部每月开展一次蹲点调研,县信联办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常态化推动信访问题源头摸排治理,实现信访问题超前预防、及时发现、有效化解。去年以来,全县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52件,化解629件。二是案件化解多元化。对重点信访积案和重复信访案件,落实县级领导和乡镇、部门“一把手”“五定五包”工作机制,实行“一案一专班”,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律师、“五老”等乡贤能人,通过信访听证、群众说事、道德评议等载体,推动“事心双解”。中省交办的47件重复信访案件全部化解。三是信访秩序规范化。建立依法逐级信访诉求机制,规定无村级处理意见的,镇街不予受理,无镇街处理意见的,县级不予受理,从最基层规范信访行为,推动信访事项在原有层级得到有效解决,逐步消除越级访问题。去年以来,全县11批次群体越级访苗头在县内有效化解。
坚持系统思维,整合资源抓落实,全面提升信访工作质效。一是打造一站式平台,实现全链条服务。以群众反映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目标,全面整合信访接待中心、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资源,建成县镇两级“一站式”信访矛盾调处化解中心,配置信访受理、法律服务、综合服务、纠纷化解四个功能区,9个常驻窗口和1个综合服务轮驻窗口,开展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督办,构建了访调、诉调、警调、检调、专调“五调联动”工作体系。二是织密立体式网格,实现零距离服务。坚持把信访“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变为“送上门去”的服务工作,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原则,整合信访、综治、组织、民政、公安等18个部门工作内容,全面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建立“网格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闭环流程,实现隐患排查在网格,化解落实在网格,小事解决在网格。去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化解事项1110余件。三是共享大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化服务。围绕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依托信访、综治信息化平台,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块,整合全县范围内人口信息、重点场所等各项基础数据,通过手机终端APP实现矛盾纠纷排查数据一键报送、分析、预警、处置。去年以来,全县累计上报处置各类事件56件,基本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